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面临的最艰巨任务是脱贫攻坚,这是一个最大的短板,也是一个标志性指标。决胜全面小康,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我们就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工作。
一、不忘初心的政治自觉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的目标,这就是我们的初心。进入新时代,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依然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有不忘初心的政治自觉,切实提高我们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政治认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这一承诺,既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也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对此我们必须在思想上高度认同。我们从党成立之初即定下了致力于改变穷苦人民命运的坚强决心,如果到党成立一百周年时,我们依然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党的宗旨如何体现?党的承诺如何兑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何显现?因此,脱贫攻坚工作是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所面临的首要政治任务。同时,脱贫攻坚也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必须在行动上坚决落实。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如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问题不及时解决或任由发展,势必损害社会的公平正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甚至削弱党的执政基础。因此,我们只有不忘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用脱贫攻坚的实际成效彰显公平正义,才能从根本上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不辱使命的政治担当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当前,脱贫攻坚的形势依然严峻,任务非常艰巨。对此,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有不辱使命的政治担当。首先要有担当的自觉。所谓自觉,就是在对所承担任务的性质、意义、历程、趋势等有充分的了解之后,表现出的对责任主动承担的意愿和使命感。在脱贫攻坚的历史重任面前,作为时代先锋的中共党员和领导干部,要将自觉担当视为其应有的身份使命,要冲锋在前,勇于挑战,敢于担当。其次要有担当的能力。要善于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引领作用;要有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建立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发动和依靠群众做好扶贫工作;要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善于向别人成功的案例学习,善于从自身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开拓视野,创新思路;要提高对政策的理解力和执行力,全面准确领会上级政策并快速向下传递,通过贯彻落实将政策的预期成效变为现实的扶贫成果。再次要有担当的责任落实。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夯实“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责任,始终坚持党政同责,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尤其要落实县乡两级及扶贫干部的责任。同时要营造良好的责任担当氛围,通过在扶贫工作中磨练和识别,既褒奖重用优秀干部,也对担当不力或不作为的行为予以惩戒。
三、依靠群众的政治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有依靠群众的政治智慧。依靠群众,首先要善于发动群众。要深入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将群众路线贯穿到精准扶贫的每一个环节;要尊重群众意愿与智慧,按照“共商共识共建”的原则,与群众共同确定目标、共同拟定规划,在广泛共识的基础上勾画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要深入群众,立足群众所需所求,突出问题导向,及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依靠群众,就要摆脱精神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指出,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并一再强调,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一方面,党员领导干部要解放思想,坚决摒弃假大空的形式主义和靠政策自上而下灌输的教条主义,不能目光短浅、自以为是,要善于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闯出一条新路;另一方面,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在贯彻中央精准扶贫政策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贫困户思想上的引导、精神上的鼓励和观念上的培育,让他们不仅有想法、有能力,还要主动找办法、找出路。同时,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将“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的政策落实到位,提升贫困地区教育文化水平,振奋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精神风貌。依靠群众,就要鼓励发展农村自主产业,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比如,落实“以奖代补”政策,激励贫困户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增收;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依托本地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广“公司+贫困户”的模式,既能发展经济,又可就业增收。
四、人民满意的政治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脱贫攻坚的成效最终还是要由人民来评判,并经得住历史的检验。因此,要把人民满意作为一项政治标准和唯一尺度运用于脱贫攻坚工作。让人民满意,就要树立严实的工作作风,任何形式主义的东西,既经不住检查考核,也经不住人民评判。要把握“精准”的要义,即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急于求成,合理确定扶贫目标和制定扶贫规划,稳步推进各项工作;要抓住主要矛盾,瞄准靶心,集中解决好贫困群众突出的生产生活难题。让人民满意,就要了解和掌握贫困群众的真实需求。要对照全面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找到贫困户与指标之间的真实差距。同时也要对照精准扶贫内容与群众真实需求之间的偏差,确保扶贫过程的精准和扶贫结果的精准,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意愿,避免一些“粗放型”的扶贫行为。让人民满意,就要让困难群众有获得感。要按照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确保到2020年稳定实现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天地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我们的扶贫工作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由人民来回答。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切实干出一番看得见、摸得着、人民满意的业绩来。(作者单位:中共韶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