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前,韶关各界正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大家心情振奋,干劲十足。连日来,市社科界就党的十九大报告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学习,同时结合韶关实际和本职工作,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为韶关加快实现振兴发展提出真知灼见。本报现将专家学者们的精彩言论进行摘登,敬请垂注。
市委党校校委委员、经济学教授欧阳建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韶关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全面部署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
五年来,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更加完善,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更加增强,绿色发展模式已经确立。韶关是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国家重点生态保护区,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城市,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由此而构成的独特生态系统。
我认为,我市要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加快韶关绿色发展的步伐,坚定不移地实施主动融入珠三角的发展战略,在绿色发展中实现与珠三角的深度融合。要把绿色发展的理念、方法、技术和要求深入地融入到产业共建、城市提升、县域发展“三大主题”工作中去。在绿色发展中瞄准珠三角的市场需求,实现韶关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发展新兴产业和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耗费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兴产业体系。要加快建设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增强森林、河流和土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从生态服务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增加的视角来实现韶关供给则结构性改革,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韶关。
市委党校政治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于忠龙:打造韶关特色的善美品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新思想、新路径和新动力,也为韶关实现振兴发展提供了新的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优化振兴发展思路和举措,找准定位,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在新一轮发展浪潮中,韶关可以大有作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认为,韶关作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将助力我市探索绿色发展方式,建设好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转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市正在建设“善美韶关”,我建议,将“善美”作为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所追求的核心价值。将“善美”文化元素融入到韶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通过打造“善美旅游”“善美环境”,培育“善美文化”,树立“善美形象”等行动,形成韶关特色的善美品牌。
韶关学院法学院院长、教授韩登池:以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法治韶关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了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的地位,报告中多处提及法治建设、依法治国,可以说是一篇贯穿法治精神的纲领性文件,我觉得这对于韶关的法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我市各地各部门大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市,加快建设法治韶关,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基本工作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从严从实从细总要求,加快推进法规制度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建设,全力推动法治韶关建设上新水平,确保我市法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我认为,建设法治韶关,还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突出抓好依法治市各项重点工作。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和司法体制改革,加大创建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工作力度,全面推开法治县(市、区)、法治乡镇(街道)、民主法治村(社区)三级法治创建活动,继续抓好“七五”普法各项任务,不断提升法治韶关建设整体水平。
市委党校讲师、博士文豪: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引领推动韶关文化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此同时,党的十九大讨论同意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列入党章,作为党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的构成部分。我认为,韶关也应以此为引领,加快自身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于此,我们一方面要充分挖掘韶关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资源,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其次,要有效地弘扬这些文化资源内含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意义,真正做到“以文化人”。最后,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心,着力研究透、宣传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